gotop
首頁 服務項目

安座

安座又稱「安神位」,凡神像雕塑完成開光後,就會請道士、法師主持「入火安座」儀式,神像就被安奉於殿上的主位,從此表示鎮殿神明安座,就不再輕易移動。如果公廟或角頭廟需要請神尊巡遶境內,或前往進香、到交陪境巡遶,則由其他分身代行,每座廟通常都有數尊,按照供奉時間排序,如稱為大祖、二祖等。民間認為廟宇主祀神安座後就不可移動,故通稱為「鎮殿神明」,安鎮不動後才能長保地方善信的平安。同樣的民間在自家供奉神明,也需要選日擇時進行「安神位」,通常也會請道士、法師等主持,都顯示對於安座這件事特別慎重其事。主要就是考量神明若未能安奉妥當,神像就可能遭到邪神惡靈篡位佔用,因而導致家宅不安、地方不寧。故家宅、辦公處所,尤其是宮廟、醮壇等,所有敬奉的神明、神像既經安座,才能發揮安鎮納福的功效。

古代禮制既有木主神位,基於講究堪輿之學的方位:南北座向,自古以來在宗祠、廳堂上晉奉神主牌位,就需配合適當的時間,如春、秋二祭或祭祖時,由禮祝人士依禮鄭重的晉位。漢代的祠廟信仰,如西王母、城陽景王及項羽神等,均在供奉神像時,講究座向並選擇時間(剋擇術),都同樣依據資於事人以事神的祭法原則。佛教進入漢地後,即同時傳入供佛的傳統,當時佛寺一時興盛,即有安座的儀式,在現存的洞窟中仍可見其供佛的遺跡。從此中土供奉神像的安座儀,除了本有的供奉傳統也兼受佛教的影響。後來相關的儀軌愈加完備,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(公元980年)譯出《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》,其中即有「請佛安像供養慶讚」的經句,所謂「安像」就是安神佛之像,都是目前可見較完整的安座儀軌文本。這種習慣也普遍出現於宮觀、祠廟,道士或法師等儀式專家都加以綜合運用,形成各自的安座科儀傳統:規模較大的公廟落成,即選擇吉日良辰,請神像鎭殿及安於左右偏殿,這種請奉神像的儀式就稱為「入火安座」;而私家奉祀神像或神位,同樣均需按照通書剋擇,通稱「安神位」,均為奠安或慶成之前的先行儀式。

各地所舉行的安座儀式繁簡不一,皆需依據座向選擇黃道吉日,先將安座的場所淨化除穢,然後擺放燈臺或燭臺、花瓶等,一切就緒後,就請道士法師主持:首先就是安置香爐,敬獻花果茶酒、山珍海味後,就在爐底依序安放五寶、七寶等(金、銀、銅、鐵、珍珠、寶玉、瑪瑙),再將所請的香灰(請火)放在爐內,而後調好定位,就稱為「安爐位」,;然後進行安座儀式,首先依照所供奉的神明性質,在請神、接神儀式中祈請神明光降,定位於供奉的神座上;安奉既畢,就由廟中主事或年高德劭者就位,率領所有與祭的合廟(堂)信眾,全體焚香,插下頭炷香;然後供獻香花燈燭諸儀,在禱祝時就宣讀疏文,即稱「通疏」,表明敬祀神明祈請庇佑之意;最後進行敬獻紙帛,禮成之後奏樂鳴炮,表示神明從此安座。

道教宮廟的入火安座儀式比較繁複,依例需按照座向先擇日選時,聘請的專家均依地方習慣,既有道士也有法師、小法,或者即由乩童主持;所使用的名稱也有不同,金門地區就稱為「奠安大典」。通常儀式前會配合先進行煮油浄穢儀式:即在安座三天前,先請道士、法師啟請地方眾神,然後以煮油淨穢法事,進行送煞淨化後,使祠、廟內潔淨,並請肖龍及肖虎之人關閉廟門,在門上貼上黃紙書寫:上書「風調雨順‧國泰民安」之類,交叉貼於廟前大門,三天之內嚴禁進出。而後進行的儀式,道士或法師、小法團的程序略有不同,一般為:啟請眾聖、調營放兵、焚香淨穢、祭送廟內煞神、安奉五方龍神,並將甎符、石符或竹符安於廟外五方;正殿的桌案上,則安奉羅盤、封爐、封廟、普施濟幽、祭送外煞、祭送煞神;開廟前,發奏諸天、奉接玉旨、宣讀「入火安座」疏文、淨化神尊、過爐、開啟廟門、入火安座、諸聖開光、敕開神爐、讀誦「入火安座」金章;並且備辦紅圓、發糕等祭拜,最後謝壇完成儀式。

【撰寫者】
李豐楙(政治大學宗教所講座教授)
劉怡君(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兼任講師)

【參考文獻】
1. 李豐楙,〈金門閭山派奠安儀式及其功能:以金湖鎮復國墩關氏家廟為例〉,《民俗曲藝》91 期,1994.5,頁395-464。
2. 劉還月,《臺灣民間信仰》,台北:行政院新聞局,2000。
3. 謝宗榮,《台灣傳統宗教文化》,晨星出版,2003。

【資料來源】全國宗教資訊網 如有侵權請告知本網,本網將盡速撤換本文